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English | 中国科学院
首页 概况简介 机构设置 科研装备 科研成果 招聘招生 信息公开 国际交流 学术出版物 党建文化 所内网页
科学传播
科学新闻
科研进展
科普动态
媒体扫描
电子杂志-FOSSIL@NET
科普站点-化石网网站群
科普场馆-古生物博物馆
科普期刊-生物进化
精彩专题
化石图片
科学视频
论坛留言
通知公告
关于全面强化南京古生...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专题
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岗位...
相关链接


现在位置:首页 > 科学传播 > 媒体扫描
 
【央视客户端】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新发现 揭示奥陶纪生物大辐射早期面貌
2022-07-14 | 编辑: | 【

  近日,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黄迪颖研究员、方翔副研究员等人联合湖南博物院、中南大学的合作者,在湖南永顺发现了早奥陶世特异埋藏化石库——列夕动物群,揭示了奥陶纪生物大辐射早期的海洋生态面貌。

列夕动物群生态复原图(孙捷绘)

  此次发现的列夕动物群产出于湖南省永顺县列夕乡,化石出自下奥陶统马刀堉组上部的钙质泥岩中。目前在列夕动物群中,已发现环节动物、节肢动物、海绵动物、棘皮动物、鳃曳动物、刺胞动物、软体动物、腕足动物、苔藓动物、半索动物和脊索动物11个门一级生物类群,其中以古蠕虫类和三叶虫丰度最高。古蠕虫类大部分以软躯体型式保存,保留了部分解剖结构,如消化道等。此外,棘皮动物、海绵动物、多毛类等也有新的类群发现,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列夕动物群保存了多种生态位的生物类群,包括内底栖、底栖固着、底栖游移、游泳和漂浮等类型,反映了一个复杂和完整的海洋生态系统。

列夕动物群中的主要化石类群

  迄今为止,全球范围内仅发现少量奥陶纪的特异埋藏生物群,特别是早奥陶世。早奥陶世是研究古生代动物群起源和奥陶纪生物大辐射早期机制的关键时段。列夕动物群的时代比奥陶纪生物大辐射的主幕早5~10个百万年,其中保存的特异埋藏化石,既包括寒武纪的孑遗类群(如古蠕虫类、奥托虫、球接子三叶虫等),还有大量奥陶纪的新生类群(苔藓虫、多毛类等),复杂的化石组合为从寒武纪动物群到古生代动物群的演替提供了新的证据,揭示了奥陶纪生物大辐射早期面貌。

列夕动物群中的蠕虫化石

  (总台央视记者 刘璐璐)








 
  相关新闻
Copyright 2009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地址:南京市北京东路39号(210008) Tel:025-83282105 Fax:025-83357026 Email:ngb@nigpas.ac.cn 微信公众号:NIGPAS(中科院南古所)
苏ICP备05063896号-1 苏公网安备320102020103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