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新华网】研究发现1亿年前知了不会“高歌”

发布时间:2024-01-15 打印

缅甸克钦琥珀中的蝉总科成虫(左)、末龄幼虫(右上,显微CT图)和蝉蜕化石(右下)。(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供图)

中生代森林中蝉的生活生态场景示意图。(杨定华绘制)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中国、波兰、美国、澳大利亚等多国古生物学者近期对约2.3亿年前至6600万年前蝉总科昆虫的早期演化历史进行了系统研究,其中涉及11枚新发现的标本。研究表明,在约1亿年前,早期的蝉还不会“高声歌唱”。

蝉俗称知了。现生的蝉总科昆虫包含两个科:“歌声”高亢、全球广布的蝉科,和仅分布于澳大利亚的螽蝉科。

此次,研究人员运用光学显微镜、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技术等,对蝉总科昆虫的早期演化历史、行为、形态演化规律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本次研究涉及11枚新标本,全部来自约1亿年前的缅甸克钦琥珀,包括6枚蝉总科成虫标本、1枚末龄幼虫标本和4枚蝉蜕标本。在化石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团队还将新发现的特征与已有蝉总科化石、现存物种进行比对,系统分析构建出包括远古和现代蝉总科昆虫的数据库。

研究论文第一作者、南古所博士姜慧介绍,现生蝉科昆虫最大能发出近120分贝的响亮声音,此次研究却发现,早期的蝉总科昆虫虽然普遍具有鼓膜,但大多没有发现其他复杂的发声和听觉结构。这意味着它们的发声方式更为原始,可能仅通过树干等固体物质传递身体振动的信号,而不像现在的鸣蝉,通过腹部共振腔放大声音,并以空气为媒介传声。

“通过一系列与其他化石和现存类群的对比,我们还推测,直到约1亿年前,早期的蝉可能都无法像现在一样‘高声歌唱’。”姜慧说。

此外,本次研究涉及的蝉总科末龄幼虫化石中,发现了与现代蝉幼虫相似的、强大而特化的前足。前足有抓握结构,具备强大的土壤挖掘和运输能力。这说明早期的蝉总科幼虫可能与现代蝉幼虫类似,有长期地下生活的习性。

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