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闻动态
|
|
|
 |
通知公告 |
 |
 |
相关链接 |
 |
 |
|
|
|
|
|
华南泥盆纪笔石研究取得新进展 |
早泥盆世笔石广泛分布于南北纬30°之间的古赤道地区,仅少数分布于该区域之外。而在中国,其仅见报道于云南西部、广西东南部(古低纬度区)和西藏南部地区(古高纬度区)。
近期,南京古生物所陈旭院士及其合作者系统研究了广西钦州、玉林地区泥盆系钦州组中的笔石动物群,共鉴定和详细描述3属14种,...
|
|
|
|
华南发现奥陶纪末期深水型海绵动物群 |
奥陶纪大灭绝是地质历史上五次大的灭绝事件中最早的一次,发生于奥陶纪末期,时代为443—445百万年。经过40多年的研究,目前一致认为奥陶纪灭绝事件可以分为两幕,二者间隔约1百万年。在大灭绝第一幕至奥陶纪最末期这段时间内,很多化石门类先后被发现,如腕足类、三叶虫、珊瑚、笔石等;但是海绵化石鲜有...
|
|
|
|
早二叠世蜓类研究显示南北羌塘不属于同一地块 |
西藏北部双湖至冈玛错一带存在一条东西向500余公里的高压变质带,其来源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长期以来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认为这条高压变质带是南羌塘地块和北羌塘地块在古特提斯洋闭合时高压碰撞所致,位于南北羌塘之间的龙木错—双湖缝合带是古特提斯洋的主支;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南北羌塘属于同...
|
|
|
|
热河生物群中发现特异保存的磷酸盐化叶肢介卵 |
叶肢介是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双甲目的成员,分布时代为泥盆纪至今。叶肢介卵通常很难保存为化石,因此其微观结构和保存方式少有研究报道。最近,南京古生物所泮燕红副研究员、王亚琼助理研究员、沙金庚研究员和博士研究生廖焕宇等对热河生物群中特异保存的叶肢介卵进行了埋葬学研究和报道。
本次发现的叶...
|
|
|
|
酒泉盆地首次发现直翅目昆虫化石 |
酒泉盆地是我国陆相白垩系研究的经典地区之一,盆地内白垩系称为新民堡群,自下而上划分为赤金堡组、下沟组和中沟组,虽经长期研究,其时代意见仍未统一。近年来,南京古生物所张海春研究员团队在甘肃酒泉地区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工作,在玉门地区赤金堡组、下沟组和中沟组采集了大量昆虫化石。这些标本不仅...
|
|
|
|
鄂尔多斯盆地晚石炭世-吴家坪期非海相孢粉生物地层学研究 |
石炭—二叠纪非海相地层在华北克拉通分布广泛,主要是以本溪组-孙家沟组之间的沉积序列为代表。长期以来,对于该段地层的划分与对比主要依靠地层中保存的少量动物化石以及大植物化石。从上世纪60年代起,随着孢粉生物地层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华北晚古生代非海相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有了较大发展。至今已积累了...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