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南京古生物所2015年度学术年会在研究所图书馆三楼报告厅举行。南京古生物所杨群所长、王向东副所长、詹仁斌副所长出席年会,所科研人员及研究生等五十余人参加了本次年会。会议由王向东主持。
本次学术年会共安排12个学术报告,报告人全都是年青学者,为与会者展示了各自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成果。报告精彩,讨论热烈。孙晓燕副研究员的“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的鳃足纲甲壳动物的系统演化研究”,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在现代鳃足纲甲壳动物中获得了大量的遗传信息,并与化石相结合,提出了自己对鳃足纲甲壳动物系统演化的新认识;殷宗军博士的“瓮安生物群与后生动物早期演化”,从发现的一枚微小海绵化石入手,对动物起源和早期演化进行了探索;孟凡巍副研究员的“打开水晶棺:复活史前生命”,利用食盐晶体包裹体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复活了“沉睡”三千多万年前的远古细菌;朱学剑副研究员的“卷曲三叶虫肠道物质的化石化及其食性研究”,从一枚特殊保存的三叶虫化石入手,认为它生前是以腐泥为食;史恭乐副研究员的“蒙古和内蒙古早白垩世褐煤化植物化石”,在褐煤中找到了大量的裸子植物繁殖器官化石,并一一做了微细结构分析和演化关系的探讨;张华侨副研究员的“陕南、川北寒武纪幸运阶特异埋藏化石的研究进展”,利用新的化石材料对“早期动物是直接发育还是间接发育”这一重大科学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另一些新化石的发现还为“寒武纪大爆发”新增了一个动吻动物门;泮燕红副研究员根据自己多年的实验室操作,与大家分享了“制作化石样品超薄切片”的经验;郄文昆副研究员的“泥盆纪末期Hangenberg生物灭绝事件”,认为“Hangenberg生物灭绝事件”实际上比F/F事件影响更大;饶馨博士的“拉萨地块白垩纪固着蛤研究新进展”,不仅反映了年轻学者不惧艰苦多次去西藏无人区采集大化石的精神风貌,而且也展现了她坚实的化石生物学基础;许波博士的“西藏南部巴尔岗剖面早白垩世放射虫的发现及其意义”、程金辉博士的“准噶尔盆地西南缘中、晚始新世沟鞭藻及其古地理意义”和梁昆博士的“华南晚奥陶世与晚泥盆世的层孔虫及其古地理学启示”,从各自拿手的门类古生物学入手,对相关地层进行了细致的生物地层学和古地理探讨。
此次年会的学术报告既体现了我所年轻学者继承和发扬了老一辈科学家的光荣传统,已经具备了扎实的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基础,又体现了年轻人勇于探索、勇于挑战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