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古生物所与乌海市政府及能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9月26日上午,乌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郝喜红、国家能源集团乌海能源公司代表戚春前等一行来访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南京古生物所所长詹仁斌,党委书记、副所长杨涛,副所长王军以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等参加了协议签署仪式及同时召开的合作研讨会。会议由王军主持。
-
南京古生物所与中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共商“地层古生物联合实验室”事宜
020年12月26日,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首席技术专家王绪龙,实验检测研究院院长(时任副院长)靳军一行10人来宁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相关领导、科研人员在行政楼一楼会议室举行了座谈交流,共商“地层古生物联合实验室”发展事宜,并调研了南京古生物所地层古生物咨询中心。
-
新疆油田公司石油特展厅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揭幕
2020年12月26日,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与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联合筹建的“从黑油山走来”石油特展厅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揭幕。
-
南京古生物所与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开展实质性合作
2020年7月7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地层古生物咨询中心主任王怿一行前往乌鲁木齐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实验中心,与实验中心副经理师贾星亮及业务骨干进行了座谈,双方就今后的合作领域,包括实验检测、项目合作、人才培养、油田勘探对古生物的需求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
-
南京古生物所与中海油天津分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20年10月15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与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在南京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致力于基础地质研究、实验分析、人才培养、科学传播、科研项目、学术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
通知公告
综合新闻

南京古生物所顺利完成大庆油田《藻类样品分析鉴定》项目验收
2023-09-19
2023年9月10日,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承担的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藻类样品分析鉴定》项目顺利通过由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组织的专家验收。验收会议在勘探开发研究院会议中心201会议室举行,南京古生物所地层古生物咨询中心副研究员陈炜代表研究所参加验收并进行项目汇报。
了解更多科研进展

大陆风化作用增强诱发泥盆纪末生态危机
中、晚泥盆世,随着森林系统和种子植物的出现,复杂陆地生态系统得以建立,形成了地球生命演化史中继生命起源、寒武纪海洋生物大爆发之后的一次重要生物演化事件,并对地球表层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查看更多
新疆塔里木志留纪兰多维列世陆生植物微体化石研究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陆生植物起源与早期演化研究团队研究员徐洪河、王怿,研究生王凯、刘炳材,对产自我国新疆柯坪地区志留系兰多维列统柯坪塔格组的陆生植物微体化石开展了综合研究,报导了我国新疆志留系隐孢子为主的微体植物组合,同时根据全球隐孢子化石产出记录大数据,探讨了志留纪时期全球生物地理分区以及塔里木板块的位置。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地球科学综合期刊《亚洲地质》(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上。
查看更多
化石标本多模态数据集助力基础研究与页岩气勘探
多模态数据在推进新范式的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化石标本综合数据的汇交不仅有利于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科开展基础研究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资源矿产的勘探与开发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同时,也将深入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古生物学与地层学领域的应用。
查看更多
华南早泥盆世古生态学研究进展
古生态学研究涉及到多种生物的化石记录和古环境信息,地层中所保存的多种化石彼此之间通常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对共同保存的多种化石开展多尺度的综合分析与研究是认识生物演化及其环境背景的重要手段。
查看更多
新疆发现我国已知最古老的淡水节肢动物
动物登陆是生命演化过程中的革命性事件之一,节肢动物作为后生动物的重要代表之一,在志留纪之前都是生活在海洋环境或者海陆过渡相的环境。尽管分子生物钟证据显示,在寒武纪-奥陶纪时期,节肢动物可能就已脱离海洋登上陆地,甚至遗迹化石记录也显示在奥陶纪时期就可能存在有两栖类节肢动物。然而,以多足纲为代表的陆生/淡水节肢动物的出现则是在志留纪中晚期才存在有确切的实体化石证据;并且仅在劳俄大陆南部的加里东山脉(如现今的英格兰和苏格兰)少量几个地点出现,在劳俄大陆之外尚无可靠的志留纪陆生/淡水节肢动物化石记录。到了泥盆纪,其化石记录和多样性明显增加,古地理分布范围也扩大到了其他大陆或块体。
查看更多
新疆北部晚泥盆世草本石松类形态学与古植物地理学新认识
原始鳞木类作为草本石松类植物,广泛分布于全球中—晚泥盆世地层中。泥盆纪原始鳞木类研究对深入认识石松类植物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对认识早期陆地生态系统以及开展早期植物地理分区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新疆北部准噶尔盆地周缘曾报道有丰富的草本石松类植物,尤其是中泥盆世呼吉尔斯特组,此前学者已经识别出了以草本石松类占据优势的植物群。然而,对该区晚泥盆世石松类植物的研究相对薄弱。
查看更多
三亿年前的巨量碳排放导致海洋缺氧和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
全球变暖将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地球上的生命将面对怎样的生存环境?解答这些问题,可以到地球历史中与当前地球环境变化类似的时期寻找答案。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与南京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等合作发表一项重要研究成果:与当前地球环境类似的约3亿年前的晚古生代大冰期期间,曾发生一次短暂的巨量碳排放事件,引起了海洋缺氧及海洋生物多样性显著降低。5月2日,这一成果发表于国际著名的科学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
查看更多
泥盆纪古气候重建工作取得新进展
新的研究结果显示,植物登陆是控制泥盆纪气候演化重要但并不唯一的驱动因素,构造和火山活动在塑造泥盆纪气候波动方面也扮演了重要作用。该成果最近正式发表在地球科学综合性期刊《地球科学评论》(Earth-Science Reviews)。
查看更多
地球化学证据揭示海洋氧化为何迟滞了近20亿年
为什么在第一次大氧化事件之后,地球大气和海洋的氧化程度迟滞了近20亿年,直到5.8-5.2亿年前后才发生急剧增加呢? 针对这一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朱茂炎研究员领导的中英合作团队开展了多年的探索。他们采用多种地球化学指标并结合数学模型首次系统论证了巨大海洋溶解有机碳库(DOC)的存在是迟滞元古宙海洋彻底氧化的关键原因。该成果在著名地球科学期刊《地球与行星科学通讯》(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发表;陈波副研究员为该文第一作者,朱茂炎研
查看更多
《塔里木盆地中生代大孢子及孢形体化石》出版
近期,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黎文本、李建国研究员等,与国际著名孢粉学家D. J. Batten教授合作,历经多年完成了《塔里木盆地中生代大孢子及孢形体化石》(《中国古生物志》第202卷)研究工作。目前该书已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是中国第一本关于化石大孢子的中英文对照研究专著。
查看更多学术活动
-
15 06
学术沙龙通知(6月22日)
报告题目:生命塑造地球 报告人:汪品先 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
-
15 06
学术沙龙通知(6月22日)
报告题目:生命塑造地球 报告人:汪品先 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
-
24 04
学术沙龙通知(4月26日)
报告题目:孢粉学问题及现代过程初步结果 报告人:苗运法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报告时间:2021年4月26日(周一) 上午10:00 报告地点:南京古生物所图书馆三楼报告厅
-
24 04
学术沙龙通知(4月26日)
报告题目:孢粉学问题及现代过程初步结果 报告人:苗运法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报告时间:2021年4月26日(周一) 上午10:00 报告地点:南京古生物所图书馆三楼报告厅
-
26 10
学术沙龙通知(10月26日)
报告题目: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由来与进展 报告人:王成善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