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古生物所与乌海市政府及能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9月26日上午,乌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郝喜红、国家能源集团乌海能源公司代表戚春前等一行来访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南京古生物所所长詹仁斌,党委书记、副所长杨涛,副所长王军以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等参加了协议签署仪式及同时召开的合作研讨会。会议由王军主持。
-
南京古生物所与中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共商“地层古生物联合实验室”事宜
020年12月26日,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首席技术专家王绪龙,实验检测研究院院长(时任副院长)靳军一行10人来宁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相关领导、科研人员在行政楼一楼会议室举行了座谈交流,共商“地层古生物联合实验室”发展事宜,并调研了南京古生物所地层古生物咨询中心。
-
新疆油田公司石油特展厅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揭幕
2020年12月26日,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与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联合筹建的“从黑油山走来”石油特展厅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揭幕。
-
南京古生物所与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开展实质性合作
2020年7月7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地层古生物咨询中心主任王怿一行前往乌鲁木齐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实验中心,与实验中心副经理师贾星亮及业务骨干进行了座谈,双方就今后的合作领域,包括实验检测、项目合作、人才培养、油田勘探对古生物的需求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
-
南京古生物所与中海油天津分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20年10月15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与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在南京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致力于基础地质研究、实验分析、人才培养、科学传播、科研项目、学术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
通知公告
综合新闻

南京古生物所召开《横向科研项目的管理及注意事项》主题报告会
2022-09-09
9月6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召开了《横向科研项目的管理及注意事项》主题报告会,会议由地层古生物咨询中心和科技处联合举办,旨在向广大科研工作者介绍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相关要求,推进南古所横向科研工作。
了解更多科研进展

新疆北部晚泥盆世草本石松类形态学与古植物地理学新认识
原始鳞木类作为草本石松类植物,广泛分布于全球中—晚泥盆世地层中。泥盆纪原始鳞木类研究对深入认识石松类植物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对认识早期陆地生态系统以及开展早期植物地理分区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新疆北部准噶尔盆地周缘曾报道有丰富的草本石松类植物,尤其是中泥盆世呼吉尔斯特组,此前学者已经识别出了以草本石松类占据优势的植物群。然而,对该区晚泥盆世石松类植物的研究相对薄弱。
查看更多
三亿年前的巨量碳排放导致海洋缺氧和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
全球变暖将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地球上的生命将面对怎样的生存环境?解答这些问题,可以到地球历史中与当前地球环境变化类似的时期寻找答案。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与南京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等合作发表一项重要研究成果:与当前地球环境类似的约3亿年前的晚古生代大冰期期间,曾发生一次短暂的巨量碳排放事件,引起了海洋缺氧及海洋生物多样性显著降低。5月2日,这一成果发表于国际著名的科学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
查看更多
泥盆纪古气候重建工作取得新进展
新的研究结果显示,植物登陆是控制泥盆纪气候演化重要但并不唯一的驱动因素,构造和火山活动在塑造泥盆纪气候波动方面也扮演了重要作用。该成果最近正式发表在地球科学综合性期刊《地球科学评论》(Earth-Science Reviews)。
查看更多
地球化学证据揭示海洋氧化为何迟滞了近20亿年
为什么在第一次大氧化事件之后,地球大气和海洋的氧化程度迟滞了近20亿年,直到5.8-5.2亿年前后才发生急剧增加呢? 针对这一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朱茂炎研究员领导的中英合作团队开展了多年的探索。他们采用多种地球化学指标并结合数学模型首次系统论证了巨大海洋溶解有机碳库(DOC)的存在是迟滞元古宙海洋彻底氧化的关键原因。该成果在著名地球科学期刊《地球与行星科学通讯》(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发表;陈波副研究员为该文第一作者,朱茂炎研
查看更多
《塔里木盆地中生代大孢子及孢形体化石》出版
近期,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黎文本、李建国研究员等,与国际著名孢粉学家D. J. Batten教授合作,历经多年完成了《塔里木盆地中生代大孢子及孢形体化石》(《中国古生物志》第202卷)研究工作。目前该书已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是中国第一本关于化石大孢子的中英文对照研究专著。
查看更多
塔里木盆地发现奥陶纪中期燧石团块保存的微体藻类化石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孟凡巍、燕夔副研究员,袁雪君硕士等与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的张智礼、李慧丽高级工程师合作,对中国塔里木盆地北部的YJ -1井奥陶纪中期一间房组的钻孔碳酸盐岩岩芯进行研究,在碳酸盐岩中发现了大量燧石结核。此前,中国奥陶纪微体浮游藻类化石(疑源类)基本来自页岩浸泡,此次研究是国内首次对奥陶纪燧石相化石进行研究,丰富了对奥陶纪生物圈的认识。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SCI杂志《碳酸盐和蒸发岩》(Carbonates and Evaporites)上。
查看更多
鄂尔多斯盆地铜川组油页岩沉积环境研究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赵向东,在王伟(女)副研究员的指导下,与中石油长庆油田解古巍工程师和中石油勘探院潘松圻工程师等人合作,经过系统的野外样品采集和室内实验室数据分析,采用岩石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相结合的分析手段,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霸王庄露头剖面铜川组油页岩的沉积环境。分析结果对铜川组油页岩的形成与保存环境恢复提供了重要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已于近期发表于国际期刊《地质学杂志》(Geological Journal)上。
查看更多
中国泥盆系-石炭系界线研究新进展
作为全球泥盆系-石炭系界线研究重点区域之一,中国泥盆系-石炭系界线综述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郄文昆研究员与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合作者共同完成。该文详细介绍了中国泥盆系-石炭系界线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查看更多
苏北平原晚更新世以来的孢粉组合和古环境变化——以灌云县GZK-06钻孔为例
近期,地层古生物咨询中心助理工程师孙珏、助理研究员陈炜与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季文婷高级工程师等合作,基于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1:5万灌云县、同兴街幅地质调查项目委托本中心分析测试的样品,利用孢粉学分析手段,恢复了苏北平原晚更新世以来的植被变化情况。
查看更多
蒸发岩地球化学确定奥陶纪时期鄂尔多斯盆地海水进入通道
蒸发岩沉积的出现需要适宜的古地理、古构造和古气候等多重因素耦合,因此,鄂尔多斯盆地的奥陶纪时期的古地理恢复则成为了研究的焦点。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孟凡巍副研究员与中国地质科学院樊馥高级工程师、张永生研究员等合作,对鄂尔多斯奥陶纪含盐盆地的西部和东部的次级盐盆地的蒸发岩地球化学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发现西部凹陷显示出明显的海水淡化输入,而东部凹陷则蒸发演化达到了钾盐沉积阶段。该研究目前在线发表于国际SCI杂志《碳酸盐和蒸发岩》(Carbonates and Evaporites)上。
查看更多学术活动
-
15 06
学术沙龙通知(6月22日)
报告题目:生命塑造地球 报告人:汪品先 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
-
15 06
学术沙龙通知(6月22日)
报告题目:生命塑造地球 报告人:汪品先 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
-
24 04
学术沙龙通知(4月26日)
报告题目:孢粉学问题及现代过程初步结果 报告人:苗运法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报告时间:2021年4月26日(周一) 上午10:00 报告地点:南京古生物所图书馆三楼报告厅
-
24 04
学术沙龙通知(4月26日)
报告题目:孢粉学问题及现代过程初步结果 报告人:苗运法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报告时间:2021年4月26日(周一) 上午10:00 报告地点:南京古生物所图书馆三楼报告厅
-
26 10
学术沙龙通知(10月26日)
报告题目: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由来与进展 报告人:王成善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