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 格陵兰岛发现5.2亿年前长着12条腿的海洋生物化石“Pambdelurion”
      
      格陵兰岛发现5.2亿年前长着12条腿的海洋生物化石“Pambdelurion”
      (化石网报道)据腾讯科学(悠悠/编译):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目前,科学家在格陵兰岛北部发现一种远古生物化石,它的嘴部长着多排锋利牙齿,颇似科幻电影《星球大战》中的神秘生称沙拉克虫。
      这种远古生物生活在5.2亿年前的海洋环境,古生物学家称,体长1米的蠕虫状远古生物被命名为“Pambdelurion”,它长着12条腿和可怕的嘴部,令人联想到科幻电影中的怪兽生物,它将有助于揭晓远古生物嘴部如何最早实现进化的。
      类似的嘴部结构也存在于现代物种,例如:阴茎虫。多年以来,科学家对于这种复杂嘴部结构的进化起源观点不一。一些专家认为,该嘴部结构最初起源于奇虾,这是寒武纪时期最大的海洋掠食者,而其他专家表示,可能是由肢吻动物分支进化而成,肢吻动物是一种海洋蠕虫,在寒武纪时期出现进化分支。
      目前,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和国家历史博物馆的科学家掌握到确凿证据,表明地球早期生物复杂嘴部结构进化源自Pambdelurion。研究负责人雅各布-温瑟尔(Jakob Vinther)博士说:“Pambdelurion的嘴部结构颇似科幻电影《星球大战》中的怪异生物沙拉克虫。”
      据悉,研究人员在格陵兰岛北部发现Pambdelurion化石标本,这种远古灭绝生物与现代蜘蛛是近亲物种,它们生活在5.2亿年前的海洋环境。研究人员认为,它们的体长至少可达到1米。
      分子证据证实节肢动物是蛔虫、铁线虫、泥龙虫和阴茎虫的近亲物种,它们都长着类似的嘴部结构。该研究报告合著作者格雷格-埃奇库姆(Greg Edgecombe)说:“我们在这种节肢动物祖先生物化石标本上发现它的嘴部结构类似于阴茎虫,具有环状牙齿和吸盘,我们认为它是现代节肢动物的最后共同祖先。看到这种神秘远古生物化石,我仿佛时间穿越至寒武纪时期,在神秘的远古海洋世界,丑陋的Pambdelurion会潜伏在海底,伺机向猎物发动攻击。”
    2016-10-04
  • 鱼类化石挑战进化学“都市传奇”
      (化石网报道)据科学网(宗华):想象一下半吨重的金枪鱼被摆在码头上,旁边是海马、鲦鱼和海鳝。这只是在一种被称为真骨鱼的鱼类中发现的令人叹为观止的多样性一瞥。目前,真骨鱼类拥有3万个物种,比所有现存的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种类还要多。过去十几年里,很多研究人员推断,之所以真骨鱼类进化出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体型,是因为它们的直接祖先以某种方法重复了整个基因组,从而使整组基因得以随心所欲地承担其他功能。
      如今,对鱼类化石记录进行的分析挑战了这一观点。尽管在约1.6亿年前重复了基因组,但真骨鱼类在最初的1.5亿年里坚守了一些传统体型。与此同时,一个从未经历过基因组加倍的相关种群——全骨鱼类进化出多样性惊人的身体构造。
      美国印第安那大学进化生物学家Michael Lynch介绍说,基因重复和多样性之间的关联似乎是如此的直观,以至于它“几乎成为一种‘都市传奇’”。典型案例是拥有惊人多样性的真骨鱼类和目前仅拥有8个物种、两种体型的全骨鱼类之间的对比。开花植物也充满了此类重复,并且是植物中的多样性之王。在这两个案例中,进化生物学家均假定,一些DNA复制“怪癖”令基因组加倍。随后,在先已存在的基因维持物种存活的同时,额外的基因拷贝会进化出新功能,并因此加速了进化改变。
      目前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古生物学家的John Clarke决定通过比较化石记录中真骨鱼类和全骨鱼类的多样性,测试这一“传说”。他探访了全球15座博物馆,测量了来自2.5亿~1亿年前的样本并拍下它们的照片。随后,Clarke比较了它们的多样化速度,并且作出“真骨鱼类并非总是如此特别”的论断。正如他和同事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网络版上所报告的,真骨鱼类在最初的1.5亿年里拥有缓慢的开始。与此同时,全骨鱼类进化出各种形状和大小,其中大多数自此以后走向灭绝。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进化鱼类学家Michael Alfaro表示,不具备重复基因组的鱼类在多样化方面也做得很好,多样化速度和真骨鱼类相当,甚至要更快一些。
    2016-10-04
  • 地球轨道和倾斜角的轻微变化影响古人类迁移 或与人类走出非洲有密切关系
      
       
       
      地球轨道和倾斜角的轻微变化影响古人类迁移,或与人类走出非洲有密切关系(化石网配图)
      (化石网报道)据中国社会科学报(闫勇/编译):《自然》(Nature)杂志9月21日刊登了美国夏威夷大学国际太平洋研究中心的阿克塞尔·蒂默曼(Axel Timmermann)和托比亚斯·弗里德里希(Tobias Friedrich)等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称,地球轨道和倾斜角的轻微变化影响了古人类的迁移,或与人类走出非洲有密切关系。
      基于考古资料和古化石数据,考古学家提出了现代人的祖先在距今12万—5万年之间分批走出非洲的假说。这些古人类穿过非洲东北部植被茂盛、洪灾频发的走廊,进入中东地区并且向亚欧大陆扩散开来。不过,古人类迁出非洲的原因,至今还是未解之谜。
      蒂默曼和弗里德里希等人注意到,大约每隔2.1万年,地球的轨道和倾斜角就将发生轻微的变化,这种变化被称为“米兰科维奇循环”(Milankovitch cycles)。“米兰科维奇循环”会改变地球不同地区的太阳辐射,影响到降雨量进而改变某地区可供养的人口数量。
      目前,学者已开发出一种新的计算机模型来模拟“米兰科维奇循环”是如何影响地球不同地区的太阳辐射、降雨量、温度、冰川、植被和二氧化碳浓度的。研究人员表示,这个模型模拟的结果与现有的古代气候方面的数据能够较好地吻合。
      研究人员发现,在距今10.6万年—2.9万年中的四个时间段中,非洲东北部、阿拉伯半岛和地中海东岸降雨量的周期性增加使得该地区成为了适宜人类居住的绿色走廊。蒂默曼表示:“这为现代人祖先离开非洲东北部,前往欧亚大陆、澳洲和美洲的大规模迁移创造了条件。如果过去12.5万年间气候一成不变,那么我们将以一个非常不同的方式进化。”
      模型还显示,现代人祖先几乎在距今9万—8万年前同时抵达中国南部和欧洲,但是目前所知的中国南部最古老的现代人祖先的化石要比欧洲早4万—3.5万年。研究者认为,现代人进入欧洲的速度相对缓慢,可能是由于当地生活着尼安德特人。
    2016-10-04
  • 考古学家在冲绳岛山洞发现世界上最古老的鱼钩 距今23000年前
      
    考古学家在冲绳岛山洞发现世界上最古老的鱼钩,距今23000年前
      (化石网报道)据环球网:英国广播公司9月19日报道,《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的一份报告说,考古学家在冲绳岛的一个山洞里发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鱼钩。
      这一对鱼钩由海螺壳雕刻而成,其使用年代在大约23000年前,同时发现的还有其他古代文物。尽管冲绳岛资源匮乏,但据信在大约30000年前就有人类居住。
      最新的这项发现显示,人类在这一时期使用较先进海洋技术的时间远比先前认为的要早。现代人类据信是在大约50000年前开始从大陆走向沿海岛屿的。对于世界各地的这些人类来说,打鱼是基本的生存手段。
      但是,考古学家仅在印度尼西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数量有限的考古遗址发现一些有关打鱼技术发展的证据。
      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报告说,“新证据显示,沿太平洋西海岸向北直至中纬度地区,存在着地理上分布更为广泛的早期海洋技术发展。”
      这次在冲绳发现鱼钩的年代超越了此前在帝汶发现的距今16000年的鱼钩,和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发现的距今18000年的鱼钩。
      考古学家同时在这个山洞里发现的还有两个尚未刻制完工的鱼钩、工具、珠子和残留食物。
      这份报告的作者甚至表示,当时到访这个山洞的人只是在某种螃蟹最好吃的时候季节性地来到这里。
      
    2016-09-22
  • 英国科学家在化石中发现一种可变色的恐龙——中国鹦鹉嘴龙
      
      
      英国科学家在化石中发现一种可变色的恐龙——中国鹦鹉嘴龙  
      (化石网报道)据环球网(实习编译:佟昱文):英国《每日邮报》9月17日报道,近日,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的科学家们在化石中发现了一种可变色的恐龙——中国鹦鹉嘴龙。
      据悉,中国鹦鹉嘴龙是三角龙的近亲,长约5英尺(约1.52米), 脸庞颜色鲜艳,啄与鹦鹉相似,长的像“外星人ET”。腿部有网状纹路且表面有黑点。这类生物是双足食草动物,生活在1.33亿年-1.2亿年前的中国东北地区。它们在遇到危险时会运用“反荫蔽”(动物保护色的一种类型,身体下部颜色变浅,上部的颜色变深)来保护自己。
      专家推测鹦鹉嘴龙应该生活在森林里,而且是白垩纪时期大部分食肉动物的“盘中餐”。
      相关报道:英国科学家复原恐龙模型称"最精确" 外形呆萌被质疑 
      (化石网报道)据中国网(彭文丽):外媒报道,在许多人的想象中,恐龙是一种动动脚就能让人不寒而栗的巨型生物。但近日,英国科学家利用来自中国的化石构建了一组真人大小的恐龙3D模型,并称这是最精确的恐龙模型。这组恐龙模型颠覆了恐龙在人们心中的传统形象。
      它的脸上长了两个角,眼睛像受到惊吓的猫的眼睛,嘴似Foghorn Leghorn(美国卡通电影《小鹰抓大鸡》里的人物)的嘴。美国科技资讯网(CNET)的一名评论员发文称“这个模型恐龙看起来更像Jar-Jar Binks(《星球大战》里的人物),而不是独步侏罗纪公园的巨型恐怖生物。”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讲师Jakob Vinther和他的同事对白垩纪早期即1.2亿年前的一副鹦鹉嘴龙化石进行了多年研究,发现了一幅软组织保留完整的骨架,甚至皮肤色素和生物泄殖腔(生物排便、排尿、生殖的部位)也都保留得十分完整。
      布里斯托大学发表声明指出由于化石已被压碎,研究人员在构建模型时不得不小心测量骨骼,仔细研究保留下来的鳞屑和肌肉组织。通过对比模型投射的阴影和化石中保留的色素图案,科学家们推测该恐龙有可能生活在森林里。
      Jakob Vinther的这项研究成果于周四发表在了《当代生物学》杂志上,但该研究成果遭到了质疑。美国科技资讯网(CNET)的评论员称这项研究成果的确让人耳目一新,但如果恐龙真长这样,那它的消失也就不足为怪了。Jakob Vinther则告诉《卫报》记者他的研究是完全按照化石给出的证据进行的,没有加入丝毫自己的猜想。
    2016-09-22
  • 被电视画面里的石头吸引 考古学家赶到拍摄地点找到近200件旧石器
      (化石网报道)据大河网(首席记者 刘广超 实习生 康飞文图):央视播出的一个画面,让正在漯河家中吃午饭的马宝光灵光一闪,他很快奔赴画面拍摄地安徽淮南市,发现近200件旧石器时代的石质文物。
      漯河市回族考古学者马宝光,是我国著名考古学家、生产工具史学家荆三林教授的入室弟子,他几十年如一日进行考古调查和研究,多次荣获省市社会科学奖和考古学会优秀论著奖。
      几年前,他带领学生对河南岩画——凹穴天书进行了拉网式排查,先后在16县市发现岩画天书几万处,被北京大学具茨山岩画课题组组长,博士生导师宋豫秦先生誉为“中外岩画考古之里程碑”,同时受北京大学邀请在该校交流中心大厅做了考古与艺术学术报告。此后,又被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聘为客座研究员。
      今年6月以来,他带领学生对河南旧石器进行了专题排查,在淅川、南召、方城、叶县、泌阳发现旧石器数千件。
      9月10日中午,他在家看《今日说法——不归打鱼人》时,对一特写镜头判断:打捞网中,有几块石头应是旧石器。由于他常年搞野外调查炼就了火眼金睛,对这一镜头信息紧抓不放,第二天即乘车到达安徽阜阳又转车淮南,几经转折找到了电视中拍摄的地点:安徽省淮南市公安局毛集分局焦岗湖。如他所料,他在湖区周边找到了旧石器近200件。
      这些旧石器中,既有大尖状器、小尖状器,又有各种大小刃型及盘状刮削器和三角形尖状器等。这些石器的石质有青灰石英岩、红砂岩和石灰岩多种。从这些旧石器类型组合及打制精粗程度初步判断,高度呈现旧石器中晚期文物特质。
      “天道酬勤,马宝光先生这种超强的专业观察力、雷厉风行紧抓不放的工作作风,令人敬佩!”昨晚,漯河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说,马宝光的收获既出人意料,也在情理之中。
    2016-09-22
  • 冰河时期的古人类并不完全依赖捕猎大型哺乳动物 对鲑鱼有很强的需求
      (化石网报道)据中国社会科学报(闫勇/编译):日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网站登载的美国阿拉斯加大学费尔班克斯分校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冰河时期的古代阿拉斯加人并不完全依赖捕猎野牛、猛犸象和驼鹿等大型哺乳动物为食,其对鲑鱼这种产量巨大的水生动物有着很强的需求。
      当前西方考古学界在研究古代社会日常生活和饮食习惯时,通常聚焦于人类遗骸、烹饪陶器中的食物残留,但这些考古资料相对少见。而古人类营地中经烹饪和饮食留下的篝火遗迹则非常普遍。
      美国阿拉斯加大学费尔班克斯分校水与环境研究中心学者崔景哲(Kyungcheol Choy)等人,考察了阿拉斯加17个古人类留下的篝火遗迹,这些遗迹年代主要分布为距今13200—11500年。学者对篝火残留物的稳定同位素进行分析发现,在其中10份篝火残留物中存在鲑鱼脂肪的特殊化学成分,在其他7份篝火残留物中,也发现了其他淡水鱼类和陆生动物的成分。
      过去许多学者认为,冰河时代的猎人主要以大型陆地哺乳动物为食。但此次研究成果表明,水生动物,尤其是大型淡水鱼类和鲑鱼这种洄游鱼类,对于更新世末期的古人类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饮食来源。鲑鱼是产量很大的一种体型较大的洄游鱼类,对于亚太高纬度沿海地区的食物链具有重要意义。
    2016-09-14
  • 苏格兰斯凯岛海滩发现1.7亿年前远古掠食性动物鱼龙骨骼化石

      (化石网报道)据腾讯科学(悠悠/编译):目前最新研究显示,苏格兰斯凯岛海滩上发现1.7亿年前远古掠食性动物骨骼化石,这是一种鱼龙,体长达到3.9米,主要以捕猎鱼类为食。部分人猜测,神秘的尼斯湖水怪可能是鱼龙的后代。鱼龙是一种强大的海洋爬行动物,嘴里长满锥形牙齿,它们生活在侏罗纪时期,当时恐龙是陆地上的霸主。
      这具鱼龙骨骼化石发现于苏格兰西部斯凯岛斯托尔湖发电站海滩附近。该骨骼化石被发现包裹在坚硬、压实的岩石之中,但是古生物学家目前成功去除骨骼化石中的岩石部分。事实上该骨骼化石最早是1966年在海滩上发现的,是斯托尔湖发电站经营者诺里斯-吉利斯发现的,他的儿子艾伦当时仅6岁。
      科学家称这是迄今苏格兰地区发现侏罗纪时期生物骨骼化石中的“皇冠之珠”,侏罗纪时期,现今苏格兰地区是一片温暖的浅海滩。这具鱼龙骨骼化石陈列在苏格兰国家博物馆接近50年时间。一些人猜测,尼斯湖中潜在的水怪可能是鱼龙的后代,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性。
    2016-09-14
  • 云南省恐龙山镇发现中国首例肉食恐龙和植食恐龙的游泳足迹化石
        
      恐龙游泳的仰视图
      (化石网报道)据新浪科技:2016年9月5日,中外古生物学者宣布,他们在云南省中部的恐龙山镇,发现了中国首例的肉食龙和植食龙游泳足迹。这类足迹目前在全球仅发现数例,亚洲此前只有一处记录。
      化石的研究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学者邢立达博士,张建平教授;美国科罗拉多大学马丁·洛克利教授;禄丰县国土资源局地质遗迹保护所所长王涛等专家学者在《远古世界》期刊上撰文描述了这批珍贵的标本。
      “这个化石点的规模非常小,我当时正行走乡村小道上,路边非常清晰的波痕引起了我的注意,”恐龙足迹的发现者,王涛所长告诉记者,“当我走近这个因为开路而暴露出来的区域,忽地眼前一亮,出现在眼前的竟然是几个极其奇怪的足迹,每个足迹都由三道长长的、平行的爪痕组成,沿着公路分布。这种类型的足迹在禄丰地区从来都没发现过!”
      “这是典型的恐龙游泳迹”,邢立达回忆道,“足迹分成两种类型,其中的肉食龙游泳迹这是中国第二次发现这种足迹,另外几个很可能是植食龙留下的,这在中国还属首次,这些足迹对复原当地的古生态,古行为学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长期以来,恐龙会不会游泳?是古生物学界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肉食恐龙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有“恐水性”的,无数的科普材料无不这样写着:在被肉食龙追杀中的植食龙,急中生智跳入河水,肉食龙追到岸边,只能干瞪眼了。直到2007年,美国古生物学家才真正找到肉食龙能游泳的证据。但这类标本非常稀少。中国的首次确凿记录是2013年,来自四川昭觉地区的重要发现,其行迹非常确切地表明了肉食恐龙会游泳。
      和昭觉的发现类似,恐龙山镇的造迹者是通过后肢的交替运动,双腿像桨一样提供推力,这有些类似于现生的靠双足行走的动物,比如水鸟。很可能和小狗会游泳一样,这也是两足恐龙与生俱来的本领。
      邢立达博士告诉记者,恐龙山镇的肉食龙游泳迹与昭觉的类似,但另外几个足迹则非常特殊。这3个较小的足迹与澳大利亚发现的温顿足迹非常相似,温顿足迹目前被认为是鸟脚类(植食性)留下的游泳足迹。从足迹来推断,造迹者的臀部高度大约是0.45米,基于双足恐龙的游泳方式,这也是水的大致深度。此外,我们还发现了可能是这些鸟脚类造迹者留下的尾痕。
      “在距今1亿年前的侏罗纪-白垩纪之交时期,这区域很可能是一片湖泊的浅水边缘”,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恐龙足迹博物馆馆长马丁·洛克利教授告诉记者,“大量恐龙在此戏水、捕食,是一处非常罕见的,糅合了古行为学,古环境学的恐龙足迹学证据。”
    2016-09-14
  • 地球生命起源或全都归功于44亿年前胚胎行星撞击
      (化石网报道)据新浪科技(叶子):地球上的生命曾数次毁灭于巨大的小行星之手。但一项最新研究显示,我们的生命也许全都归功于一颗撞上了地球的胚胎行星。
      碳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基础。而该研究公布的证据显示,地球上的碳也许正是这起发生在44亿年前的灾难事件带来的。
      该研究指出,这颗胚胎行星的直径约为3000英里(约合4800公里)。在地核形成之后,它撞上了地球,与地球合为一体,并带来了生命必需的元素和钻石等珍稀晶体。
      但真是这样的话,就说明地球上的生命完全依赖于这起发生在数十亿年前的、偶然的撞击。
      地幔和地壳中究竟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碳,这个问题一直令地质学家困惑不已。在地球刚刚形成时,地球上大部分的碳都被蒸发掉了,或是被固定在了地核中。
      德州莱斯大学的一名岩石学家拉基德普·达斯古普塔博士(Dr Rajdeep Dasgupta)表示:“碳是一种很容易挥发的元素,很难解释地幔中的碳究竟从何而来。”
      “我们已经开展的几项研究显示,在地球处于熔岩状态下时,就算碳没有蒸发到大气中去,由于地核中的含铁合金具有亲碳的特性,这些碳也会凝结在地核中。”
      “我们认为需要切换一下思路,不再只关注铁、镍和碳这几种构成地核的典型物质,还应该关注一下其它物质。”
      研究人员在高压下开展了一系列实验,观察硫或硅是否会改变铁对碳的亲和力。结果显示,如果地核中的铁合金中含有大量的硅或硫的话,碳就可以从地核中逃逸出来,重新与地幔结合在一起。
      该团队总结出了在硫和硅的不同含量水平下、碳的相对浓度,并把结果与地幔中的碳浓度进行了对比。而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想到了一种很有说服力的解释。
      达斯古普塔博士指出:“地幔中的碳硫比例之所以是现在这样,也许是因为一颗类似水星的胚胎行星撞上了地球。这颗行星已经拥有了含有大量硅元素的内核,与地球相撞之后,它就与地球合为了一体。”
      “由于这颗行星质量很大,它的内核也许直接撞向了地球的地核,而含有大量碳元素的幔则与地球的地幔融合在了一起。”
      “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关注的重点是碳和硫。我们还需要做很多工作,但我们起码已经找到了一种情况,可以解释地球上碳和硫的含量为什么是今天这样的。”
      他们的研究结果与月球的诞生理论正好一致。该理论认为,月球是在45亿年前、一颗名叫忒伊亚(Theia)的行星撞上地球后形成的。
      很多科学家认为,生命本身、或者水和氨基酸等构成生命的复杂物质是由小行星和彗星从外太空带到地球上来的。但此次研究指出,我们的生命都来自于数十亿年前的一次剧烈撞击。
      此次研究的主要作者、中国科学院的Yuan Li博士指出:“有一种广为流传的理论认为,碳、硫、镍和氢这些不稳定的元素都是在地核完全形成之后才加入到地核当中的。”
      “在太阳系形成1亿多年后,陨石和彗星把这些元素带到地球上时,它们也许避开了地球表面温度极高的‘岩浆海洋’、直接冲到了地核中去。”
      “但该理论的问题是,虽然它能解释地球上这些元素的含量为什么这么丰富,但就我们所知,还没有哪颗陨石能够让地球上的硅酸盐中含有如此多的挥发性元素。”
    2016-09-14